庙号这事儿挺简单的,就是祖先有功绩、宗室有德行,加一块儿叫“祖宗”。庙号嘛,说白了就是在祭祀祖宗那会儿用的名字。
古代皇上死了以后,会有专门用来祭祀的地方,这个地方叫太庙。但在祭祀的时候,直接写“刘三”、“李二”、“赵大”这样的名字,感觉不太合适。所以,就会给他们另外加个名号,这个名号就是“庙号”。
开国皇帝都叫“太祖”:像唐朝的就是唐太祖,宋朝的是宋太祖,明朝的明太祖,还有清朝的清太祖。
后来有了“宗”这个称呼:像唐太宗、宋太宗、元太宗这些皇帝。
01这次咱们聊聊点实在的。一开始啊,你得明白这事儿的核心意思。别管那些花哨的词藻,咱们就直接说重点。就像你每天的生活,不需要太多修饰,实实在在过好就行。文章里头讲的东西,你得先琢磨透。别急着翻页,得把它吃透,然后再用自己的话给它翻个新。就像做饭一样,原材料得选好,加工也得得当,最后出来的味道才地道。最后,字数啥的也别太计较,差不多就行。关键是意思得传达到位。别为了凑字数,硬塞些没用的东西进去。就像你吃肉夹馍,肉多了才香,多了面可就没味儿了。
祖宗里头,有功的称祖,有德的叫宗。要不是功劳大德望高的人,那可不能随便用祖宗的名号,也不能进太庙享受祭祀。
礼制里有这么个规矩:皇上家族得建七座宗庙,其中“始祖”的牌位得一直摆着,永远不能拿走。
接下来,有两位品德最为出众的皇帝,他们能一直在宗庙里占据两个位置,永远不会被撤掉,这被人们叫做“二祧”。
剩下的四个祭拜位置不是固定的,会根据“亲缘关系结束就移除”的原则进行变动。以后要是需要,就会把这些祭拜对象移到别的地方一起祭拜,毕竟太庙里空间有限嘛。
每个朝代通常都是有一个开国祖先,后面跟着好多位皇帝。到了明朝,朱棣本是个藩王,但他起兵打了靖难之役,就这么坐上了皇位。因为他不承认前面朱允炆当皇帝是正统的,所以他就觉得自己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,给自己上了个庙号叫“太宗”,跟那个唐太宗、宋太宗是一个意思。
不过到了嘉靖年间,由于也是藩王登基,加上大礼议那档子事儿,嘉靖帝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血脉,同时也打算调整太庙里祭祀的安排,好让自己老爹也能被祭祀,所以他就把朱棣的庙号从“太宗”给改成了“成祖”。
这样一来,明朝就有了两位开国祖先。
明朝时,一朝出现两位祖宗的情况,其实是政治斗争闹出来的。就连朱棣自己,也没想过会是这样。
不过清朝可不一样,它实实在在是有好几位祖宗的朝代,而且差不多都能封上祖的称号……
02这一章节咱们继续聊。你得明白,事儿都是一环扣一环的,解决了这个问题,下一个就跟着来了。就像你玩游戏,过了一关还有下一关,得一直往前冲。生活里也是这样,碰上个难题,你得想办法搞定它,不能躲。躲了这次,下次还得碰上,到时候更麻烦。所以啊,干脆直接面对,找方法解决,这样心里也踏实。还有啊,别总觉得啥事儿都得自己扛。有时候,找人帮帮忙,一起想办法,效果可能更好。毕竟,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。大家集思广益,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反正啊,生活就是不断遇到问题,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。你得学会适应,学会面对,这样才能过得更顺心。别害怕,勇往直前就对了!
懂历史的高手可能会反驳:你看那曹魏,一个朝代还出了三位开国君主呢!
曹魏那边有三代祖宗被尊称,曹操呢,他被追封为“魏太祖”,但活着那会儿压根没当上皇帝。曹叡这家伙更逗,他的庙号“魏烈祖”是他自己活着时就给自己定的,你说奇不奇怪,别人都是死了之后才定庙号,他倒好,活着时就给自己封了个“祖”。所以说起这“曹家三代祖宗”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要是把追尊的也算进去,那清朝可不止有三个祖宗了,而是有七个。也就是说,除了大家知道的那些,还得加上曾祖塔吉克、高祖昌安、五世祖福满,还有更早的八世祖孟特穆。这样一来,就是一朝七祖了。
清朝实实在在的三位老祖宗,就是努尔哈赤、福临和玄烨。努尔哈赤被尊称为清太祖,福临呢,他是清世祖,而玄烨,大家都叫他清圣祖。
说实话,要是真要找个人称祖,那清太宗皇太极绝对够格。不管是开国时候立下的功劳,还是他治理国家的本事,都没人能比得上他。
福临能被尊为“祖”这个庙号,说白了就是运气爆棚。他是第一个打进关内的皇帝,而且还有个超级给力的老爹,啥事儿都不用他亲自操心,业绩指标(KPI)轻松拿满。
玄烨的那个“祖”称号,说起来真是挺特别的,跟开国、入关这些大事儿一点关系都没有。有人夸他功劳大,比如平定三藩、收复台湾、出征准噶尔,等等。
这没法否认,康熙当皇帝那会儿,确实搞出了不少好成绩。但要说到打仗的本事,唐朝的李世民那可是相当了得。要是比治国理政呢,宋朝的赵祯也不赖啊。
为啥就你玄烨能叫“祖”呢?都已经有两个“祖”在前头了。
更离奇的是,他居然敢自称“圣祖”。按照《尚书》的解释,“圣”这个字眼儿,已经不再是普通人能碰的了。要是再加上个“祖”,那简直就是惊天动地,天上地下,都得听他的。
“圣祖”这个称号,要是没在整个银河系留下点足迹,还真不好意思自称。
在2003年那会儿,事儿可不少。那时候,大家都忙活着,生活节奏挺快的。工作学习上,压力都挺大,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往前冲。科技进步也挺迅猛,新玩意儿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,让人眼花缭乱。社会上,新政策、新规定也不少,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。虽然挑战多,但机会也多,大家都满怀希望,想着能抓住机遇,让生活更上一层楼。总的来说,那年头,虽然忙碌,但也挺充实的。
有了第一次第二次,就会有第三次,这样一来,第四次也就很可能跟着来了。
到底,“完美老者”马上就要惊艳亮相了。
既然大家伙儿都做了六十多年皇帝,还老是带兵出去打仗,一辈子写下了四万多首诗,文治武功都很厉害,统治天下无人能敌,那为啥弘历就不能有个“祖”的庙号呢?
其实吧,嘉庆皇帝,也就是弘历的那个挺出色的儿子,心里头也是这么想的。
乾隆皇帝去世后,嘉庆打算给老爸上个“祖”字辈的庙号。
不过乾隆当皇帝那会儿,他专门跟大臣们说了:庙号千万别用“祖”这个字(这算是他做得挺对的一件事,说白了就是他觉得大清能一直稳稳当当的,以后别啥皇帝都往“祖”上靠)。
这样说来,清朝的三祖故事到这里就算讲完了。不然的话,如果继续按这种方式来,那咸丰皇帝,因为他跑到北边避难,庙号可能就得叫“烧祖”了;还有光绪皇帝,在瀛台被困了好些年,庙号岂不是得叫“囚笼祖”?
慈禧太后心里头是不是也直痒痒,暗地里想给自己也弄个“佛祖”的名号呢……
PS:要是嘉庆皇帝真铁了心要给老爹弄个“祖”字庙号,大臣们难道还真能豁出去以死相谏?肯定还是顺着他来。说白了,嘉庆心里压根就没打算真给。最后定的庙号是“高”,就是清高宗。这“高”字吧,其实很普通,还带了点过头的意思。你看,唐高宗怕老婆,宋高宗冤杀了岳元帅,他们的名声都挺一般的。
现成的好庙号那么多,像“文、武、成、康,还有睿、兴、仁、光”这些都不选。
比如说,月老打算送你个模特做媳妇,你刚想客气地推让一下,没想到月老手速太快,直接给你换成了阿凤……
然而,尽管清朝的皇帝们没能把“祖”这个庙号一直传下去,但他们确实坚持了一件事情,那就是“永远不被移除祭祀”。
根据规矩,太庙里供奉的牌位有讲究。除了老祖宗的牌位一直摆着,就数两位品德最高的皇上能永远留在那儿,不被挪走,这就是“百世不祧”。至于其他的皇上,他们的牌位会随着时间被移到别的庙里,放在一起祭祀。
清朝从努尔哈赤算起,一直到皇太极、顺治帝福临、康熙帝玄烨、雍正帝胤禛,还有乾隆帝弘历,这六位皇上啊,都是被尊为“永远不被除名”的祖宗,你说牛不牛?
后来啊,接下来的那些皇帝,理所当然地也都成了“永远不被除祀”的主儿了。
比如说道光皇帝,鸦片战争那会儿,被英国整得挺惨,最后还不得不签了个丢人的《南京条约》。按常理来说,他这能有啥好名声和好作为呢?
不过没关系,照样能体会到“世代传承”的荣耀。
后来到了咸丰、同治、光绪这些皇帝,那肯定也都是“永远不会被忘掉”的大人物。
这真得归功于武昌起义那突如其来的一枪,要不然,大清皇家的祭祖庙宇恐怕还得不断往东扩,一直盖到天津卫那边去……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